扔垃圾也能赚钱了,对于普通居民而言,这难道不是好事吗?
除了垃圾分类之外,围绕着垃圾代收、垃圾回收智能终端、垃圾小程序和app的生意也正在被挖掘。
垃圾分类“来势汹汹”
“侬是什么垃圾?”最近这句话在网上被广泛调侃。
这样的灵魂之问,正在成为上海的社交新话题。它完整的描述是“你扔的是什么垃圾。”
皆因7月1日上海市要正式实施的垃圾条例——《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》。
在这个条例里,将人们产生的垃圾分为四大种类:干垃圾、湿垃圾、有害垃圾、可回收物。
如果没有分类,就会遭到罚款,个人混合投放,最高罚200元,单位混合投放或混合运输,最高罚5万元。
不单是当地居民,游客在上海扔错垃圾也会被罚款。
有网友称:进入魔都,不随身备个的《生活垃圾分类指南》就难逃“智障”光环。
比如“喝了一半的珍珠奶茶属于什么垃圾?”“尿不湿是干垃圾还是湿垃圾?”“食物残渣都是湿垃圾吗?”......
针对这些要费很多“口水”解释的问题,上海人推出了简明的垃圾分类教程,简称“猪四分论”:
猪能吃的是湿垃圾,猪不能吃的是干垃圾,猪吃了会死的是有害垃圾,卖了能换猪的是可回收垃圾......
此外,垃圾分类的新规还带火了分类垃圾桶。
垃圾分类大有讲究
在上海市宣布实施垃圾分类不久后,北京市垃圾分类责任也将立法。
头一天还在笑上海人的北京人笑容逐渐凝固,其他一线城市的居民们也陷入了思考。
为什么开始推行垃圾分类?
因为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你难以想象,一块塑料的降解需要300年,发霉的食物可以产生新型病菌,一些垃圾可以变废为宝......
即减少有害的垃圾对人们生存环境的威胁,让有用的垃圾得到充分的利用。
事实上,垃圾分类已经被提及很多年,在一些国家早就开始实行。我国这个人口大国,实施起来相对困难。
但随着经济的发展,人口的增长,垃圾污染、生态破坏的问题已经不容小视,之前曾有过“北京被垃圾包围”的报道。
目前,我国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主要是卫生填埋和焚烧,但也需要耗费巨大的成本。
以黄浦区为例,有数据指出,2018年,该区常住人口约为66万,用于环境卫生的公共财政支出为15亿元。
越来越多的生活垃圾,跟不上的处理能力,让城市超负荷发展。
所以垃圾分类立法的这一天迟早会到来,对于人们来说除了平时要多一些注意之外,有利无害,或许还能赚钱......
“垃圾”里也藏着商机
目前,垃圾回收基本上是依靠环卫人员和回收人员这一传统的回收系统。
在居民区往往会有收废品的人,负责周围的垃圾回收业务,他们把回收的废品载到废品站,废品站又卖到废品中心,废品中心处理了后再卖到相关工厂。
这中间要经历多次辗转,利润被层层分割,人力非常密集,但回收过程分散。
如果能减少中间环节,加入信息化技术管理,一方面能增加利润,另一方面还能提升效率。
而垃圾分类能够节省人力成本,缩短传统回收产业链的中间环节。
除了垃圾分类之外,围绕着垃圾代收、垃圾回收小程序和app的生意也正在被挖掘。
垃圾分类表面上看只是一件做起来“有点麻烦”的小事,其实这是一件大事,是很有可能在未来几年、几十年改变商业、社会价值观的大事。
垃圾分类后,出现新的职业,代收/代扔垃圾网约工,
客户通过线上下单预约,线下废品小哥上门回收、代扔。
但垃圾分类不是短时间就能赚钱的生意,前期需要投入不少成本,设备成本是最大的支出,还需要培养人们的习惯,建立品牌认知等等。
创米云为迎接这股浪潮推出垃圾回收小程序、代扔垃圾小程序、废品回收小程序。